最近又出现了一部火爆全网的古装剧,名为《长安十二时辰》。原著小说的作者是马伯庸,讲诉了在天宝年间上元佳节这一天,不良帅张小敬和靖安司丞李泌合力阻止一起危及整个长安城的暴乱。整个故事全部浓缩在一天十二时辰之内,节奏紧张刺激,情节环环相扣,高潮迭起,是一部很不错的小说。在改编成电视剧后,因为对唐代建筑、风土、礼仪的高度还原,剧情出彩等优点而在没有做很大宣传的情况下,获得了极高的评价,成为今年的一个良心之作。
和我很喜欢的一部小说《琅琊榜》的情况一样,我是先知道有这样一本小说要改编成电视剧,而在主演阵容中又有我比较喜欢的演员(《琅琊榜》是胡歌,《长安》是雷佳音),所以就去关注小说,找来看看,之后等电视剧播出之后又追着剧看。
(其实以上都是废话,但既然是杂想,就无所谓了,想到哪写到哪)
但是这篇杂想的主要想法不是要聊《长安》这本书的内容,而是我想起他的作者马伯庸谈到这本书的创作灵感。他说这本书的灵感来源于他在知乎上看到一个叫做“如果刺客信条的故事发生在唐朝的长安会怎样?”,于是便有了写个小故事的年头,后面又将这个故事按照美剧的叙事节奏进行处理,加以丰富完善。
看完这个采访我联想到自己,我在知乎上经常看到这样一些问题:孙悟空和灭霸谁更强?如果李云龙是异鬼首领,他能打败雪诺和龙妈吗?等等。。我的第一反应是哪个狗日的吃饱了没事干提这么个又傻逼又无聊的问题(模仿下咱老李),其实有这种第一反应并不奇怪,但我总是停留在第一反应就不动了,不会想着从多角度去研究下这问题,发现这个问题的背后有意思的地方在哪里。不去做一个深究党,只是浅尝辄止的思考,这样的习惯我觉得是不够好的,不仅仅在面对这样的“奇葩问题”上,作为程序员,要一直保持学习,而在学技术这块,停留在表层是远远不够的,要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想法,这样技术才能迅速提升。
不深究,不细想,很多时候会影响灵感的产生,对马伯庸这样的作家而言是写作灵感,而对创业者而言是创业灵感,我想起前一阵子的一件事,上海强制进行垃圾分类,一共有湿垃圾、干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四类。这种分类标准其实优点傻逼,湿垃圾和干垃圾看上去明显是一对反义词,两个加在一起就可以表示全集,一个东西不是湿垃圾可不就应该是干垃圾吗,那为什么还有可回收物和有害垃圾?很多人也对这样的分类标准和命名感到困惑,新闻里提到这个新闻时也会讲一下哪些常见的东西属于湿垃圾,哪些属于干垃圾等等。当时我只是随意看了看新闻,顺便感慨了一下这分类标准的奇葩,完全没去深究一下,去细想一下,我能做什么,写篇文章详细介绍一下?写一个程序来对日常东西进行智能分类?都没有,直到后面见到了实现了类似功能的垃圾分类小程序才恍然大悟,才想到:这个我也能做啊,为什么早没想到?但其实这时候时机就已经过去不见了。程序员其实天生有创业的优势,因为我们有技术,但是有技术的人太多了,缺乏的其实是有意思的创意,如果在这方面提升了,能够多想想,灵感有了,那程序员的先行优势就体现出来了。
写这篇杂想的目的,在于提醒自己,在遇到问题、遇到某一件事的时候,要多思考,多深究,看看能不能有额外的想法出来。在做技术这方面,也是不能仅仅为了轻松而停在表层,而是要多深入地去钻研。
算是自己给自己熬点鸡汤吧。